会认识信忠、甚至不在预期之中跟他成为挚友,
应该可以说是生命中一种注定的巧合。
他是在我离开原本工作後,
开始新工作前接受职前教育训练的那两个礼拜期间的室友。
「你好、我叫信忠」
「呃......我叫宗泽、你好」
这是我跟信忠在走进分发寝室後的第一次对话。
寝室的分发是由带班导师决定的,
分发方法是采随机配对,
也就是说谁跟谁会住进同一间寝室,
在分发表公布之前是不会有人知道的。
这种分发方式很像是念书的时候,
跟不同校的女同学相约骑摩托车去垦丁联谊的感觉一样,
负责骑车的我们一开始根本不会知道会载到正妹还是恐龙,
命运捉不捉弄人完全要看自己车钥匙争不争气,
因为抽钥匙的重责大任是落在不同校的女同学手上。
好险在教育中心里寝室分发的规定是男女分住,
而且连楼层都是男女分开的,
不然连生活习惯上的陌生都会让我马上决定离开这里。
信忠和我的出生差将近一年,
不过个性在某些部份倒是很相近,
以男性身高而言,
他的个头并不算高,
但是他在与人交谈跟表达看法的器度上却丝毫不如其徵;
那是一种自然散发出来的自信跟傲气,
跟他再更熟识後就能够更清楚的感觉到那不只是自信跟傲气,
那是一种温暖又宽厚的安全感。
虽然我跟信忠在课堂分组上并没有编列在同一组,
严格来说也只是短短同寝相处两个礼拜,
但是我可以很确信他会是我这一生中永远珍惜的挚友。
人与人的认识是因为某些因缘巧合或是动机考量,
这样的循环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建立人际关系;
而制式化的人际关系模式里面能够认识到称为朋友的人,
却并不一定会成为你一生当中认定又肯定的挚友。
如果用感性的立场观点来看这样的差异,
那差别应该是在於多了或少了那种可以没有心防来称兄道弟的感觉;
除了这样的感觉以外,
还有什麽其它的特殊因素跟最主要的关键点吗?
没有、就这样了、真的就只是这样。
在离开教育中心半年多後的现在,
有时候我会想起那一天主动开口跟我交谈第一句话的信忠:
「为什麽他能够这麽从容自在的面对当时的一切陌生?」
不过通常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让我解惑。
或许是在过了许久後的现在,
因为那时做了选择後,
而走到现在这样的生活模式跟工作环境,
让我在想起那一天之後的当下逐渐发现:
「原来、陌生是自己营造出来的。」
<( ̄︶ ̄)>:「你好、我叫信忠」
「呃......我叫宗泽、你好」